媒体聚焦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 正文
快讯:干扰环境监测也是一种“政绩注水”
时间:2018-01-17 作者:admin 浏览:5380 [
返回 ]
日前,环保部点名通报江西新余、河南信阳两起人为干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事件。据环保部官网披露,2017年9月到10月期间,涉事两地国控站点附近“有雾炮车喷雾作业”,水雾直接喷淋空气质量监测采样口及周围局部环境,试图人为影响空气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又见“雾炮车”,这个长相奇特的庞然大物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2016年12月,南都曾刊文报道所谓“治霾神器”雾炮车的政府采购和实际效用现状,但就是这么个“洒水的东西”却频繁出现在不少城市的路面上,屡屡被市民发到社交平台以调侃“神器我们这里也有”。
雾炮车的治霾效果有限,经过几轮舆论和学术界的科普后公众对此基本达成共识,但依然有地方环保部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据环保部披露,在被查处干扰空气监测的两起事件中,涉事地方并未放弃对雾炮车的依赖———既然无法改变空气质量,那就改变监测数据。只是,用雾炮车改变空气监测数据的方式,其真实效果依然存疑。
相较江西新余坦承“考核压力大”的辩解,河南信阳则一口咬定“不知树后有国控站点”,究竟是空气监测点藏得太好、太深,还是地方政府人为介入和干预国家垂直统一监督的念头依然顽强,从环保部此番通报可见监督设计落到实处的具体难度与困境,亦可见2017年1月环保部“全部上收1436个国控空气站点的监测事权”的用意所在。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地方处理的具体措施中,当值雾炮车司机被辞退成为涉事部门严肃问责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雾炮车开到哪里显然不是一个司机能说了算,因“考核压力大”而拍板让雾炮车围着监测点喷水的真正责任人和决策者,能否因此次环保部查处而得到教训需要进一步观察。
近段时间,全国范畴的环境督查和执法专项行动多次爆出在地方遭遇阻挠和暴力抗法情况,相关信息随即得到环保部官方详尽披露和曝光,公众借此可窥地方环境污染的症结所在,当然也反映出此次高层环保执法的刚性和态度。
接受监督注定是个痛苦的过程,自我监督与外力制约在制度效果上的差异甚大。一个技术原理简单的空气质量监测装备,便是监督程序在社会现实运转中最直接的物化存在。因为监测点事权被环保部全部上收,围绕国控空气监测站点相关数据的各方角力便旋即开始。下大力气改善地方空气质量,关停、查处污染生产项目,剔除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因素”,这样说起来,居民日常生活中对空气质量的切身体验才是最真实最直接的环境监测。
但根本的法子往往也见效慢,急功近利的政绩考核显然看不了那么远,各地花样迭出的人为干预空气监测数据做法便应运而生,真人潜入监测点修改数据的有之,效果未知的雾炮车“袭扰”亦有之。冷冰冰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尚且被人惦记,派驻地方的环境监督和执法机构被地方权力所干预、影响和控制的情况可能更严峻。抵抗、消解监督现象频发,对此需要在完善监督方面做出有效应对。正如几轮环境督查试图对地方环境治理施加的影响一样,不仅是具体的个案查处,更重要的是通过查处来建立一套刚性、动态的监督机制。
“雾炮车”围着监测点转,用喷水的方式企图干预环境监督,这无疑也是另一种“政绩注水”。民众对地方环境治理的成效最有发言权,关键在于如何让人们最真实的环境体验畅通无阻地反馈到监测层面,或者说,让那些试图修改和影响空气监测数据的人员,其注意力能转移到改变每一个普通社会公众的生存质量、提高改革获得感上来。
民众对政绩测评说了算,权力的注意力自然趋之若鹜。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治理也与众人切身相关。空气质量监测点被干扰,除了开放和畅通人们对干扰行为的举报和监督,以环境公益诉讼的形式应对类似非法行为,在部分地区已有先例。调动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热情,也不失为一种现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来源:南方都市报